3月8日國際婦女節來了,在慶祝這個紀念日同時,有許多人會冒出這樣的疑問「38婦女節跟罵人的38有關係嗎?」以及「婦女節為何選在3月8日呢?」

在台灣,當你聽到「三八」這個詞,便會聯想到是罵人的詞彙,用來形容女性舉止輕浮,不夠莊重。但可能大部分的人不知道「三八」一詞是來自於中國,不過時過境遷,中國反而「失傳」了,變成只有台灣人在使用。

而究竟「38婦女節」與「罵人的三八」是歷史上的巧合,還是特別選在3月8日?本篇將解開這些謎底。

從前從前…

今天人們耳熟能詳的「三八國際婦女節」是從國際勞工運動派生出來的,英文是International Women’s Day,也可以翻譯成「國際婦女節/日」,「國際女性節/日」。

女權運動史上一位重要人物,德國婦女運動領袖克拉拉·蔡特金(Clara Zetkin)提議把美國的全國婦女日升級為國際婦女節。蔡特金在1910年哥本哈根舉行的國際勞動婦女大會上提出了這個倡議,來自17個國家的100名女代表一致同意。事情就這樣定了。

1911年3月19日,在奧地利、丹麥、德國和瑞士的女性首次集會遊行慶祝「三八婦女節」。德國各地也舉行了爭取選舉權的集會。

嚴格說來,2020年過的是第109個國際婦女節。

3月8日?

蔡特金當年提出全世界婦女應該有自己的節日,但沒有固定日期。3月8日正式成為國際婦女節,是在1917年。

1917年3月8日(儒略曆2月23日),因食品短缺和工廠環境惡化爆發的聖彼得堡大罷工持續了三、四天,沙皇遜位,俄羅斯帝國杜馬成員成立臨時政府,並賦予女性選舉投票權,史稱「二月革命」,成為俄國「十月革命」的序幕。當時很多女工參加了大罷工,要求「麵包與和平」,要求選舉權。

這樣,公曆3月8日後來就被定為國際婦女節。

台灣罵女人「三八」由來

「三八」一詞外國人並沒有任何意義,但對中國人和台灣人來說是有緣由的。

國語方面的「38」是來自中國閩南一帶,清末年間,西洋人首先以傳教和經商來打開中國的國門。不過當時清政府「閉關鎖國」,對這些洋人充滿了猜忌,因此只批准一些特定的區域給他們居住和活動。此外,洋人還得經過清政府批准才可以到限定的區域外,與中國人接觸交流。在外國人不斷交涉之下,清政府迫於國外的壓力,才同意洋人可以在每個月的8日、18日和28日進城活動。由於洋人的外貌、穿著與中國人不同,因此中國人認為這些洋人就像怪物一樣,加上洋人都是在每個月的8日、18日和28日進城,所以中國老百姓索性就稱他們為「38人」。

後來,中國發生「八國聯軍」,腐敗的清政府因此被迫簽訂許多喪權辱國的條約。從此,洋人在中國土地上肆意的侵略,隨意的欺凌百姓,中國人對此行徑非常痛恨,因此稱這些洋人為「三八鬼子」。之後「三八鬼子」便流傳下來,在流傳過程中,人們簡稱為「三八」。

台語方面的「三八」是源自於中國唐山,專研中國諺語的朱介凡在《台灣禮俗之特彩》中指出,俗謂素性生硬,作事乖張,曰「三八」。其出處來自北魏武穆王元懷《拊掌錄》,內文寫道,「北部有妓女,美色而舉止生硬,人謂之『生張八』。」而宋朝政治家寇忠愍(即寇準)乞詩於宋朝詩人魏野,魏野於是寫了一首詩贈給他,詩中說:「君為北道生張八,我是西州熟魏三,莫怪尊前無笑語,半生半熟未相諳。」魏野因排行第三,自稱「魏三」。因此「三八」即是來自於簡化過的「魏三」、「生張八」合體,後來就演變成了罵女人之詞。

因此,台灣罵人的「三八」跟「38婦女節」是沒有關聯的,純屬歷史上的巧合。而婦女節也從女性勞工抗議惡劣的工作環境與低薪,轉變成爭取女性權益的節日。

網站建置諮詢表單

請妥善填寫資訊,將有專人與您回覆

網站建置表單

網站表格填寫



網站內容

聯絡我們

一般諮詢